芳蘭大厝清代拓墾時期常民之歷史建築,「安溪厝」形式的古宅,閩南式紅磚老厝深坑知名的「永安居」、龍安國小內的的「濂讓居」均源自福建泉州安溪。
「古時候,在今公館地區有一蟾蜍怪,常常危害百姓,呂洞賓下凡並在此岩石上和蟾蜍怪鬥法。呂洞賓一用勁,力道太深以致留下腳印於仙跡岩。蟾蜍怪被降服後,變成岩石,就是今天蟾蜍山的位置」。
消失的萬盛溪造成興隆路與辛亥路附近,每逢雨必淹水。
萬盛溪北有中埔山 興福山 蟾蜍山 南有仙跡岩山,山地雨水向低流,匯聚成萬盛溪。
因萬盛溪而留存的橋樑遺址(萬盛橋) (仙通橋)
萬盛溪明渠,羅斯福路五段與萬盛街97巷交叉口,萬盛街花木市場後側,穿越羅斯福路五段,流向五段150巷,經師大分部前,注入原景美溪舊河道,(因景美溪舊河道已廢)萬盛溪在寶藏巖附近注入新店溪。
輕便車由萬隆站通往萬芳醫院方向,台車道跨越萬盛溪有條橋,名為(仙通橋),有橋墩遺址在仙岩路6巷口,故名思義,通往仙跡岩的橋。永丰煤礦。
萬盛溪,一條支流來自辛亥路支流(辛亥路成立於1974),一條支流來自興隆路三段支流。
會元洞清水祖師廟,溪道沿祖師廟後繞興福公園向興隆路二段走去。於乾隆54年在此建廟歷史。
萬盛街,則舊地名即是挖仔內,原霧裡薛圳接手者即挖仔內周姓人家,故名周七股圳。
武功國小,原是景美國小隆盛分校,因土地是周姓家族所有捐獻,周姓家堂號是武功,故取名。萬盛公園,很明顯是低地,原萬盛溪即流經此邊。繞過民房,走經河道保留綠地。旁有鵝卵石砌牆,河道留物。
景美運動公園(原義芳化工廠,因汞污染,廠房被徵收)
1928年日本學者研究南島語系民族,發現了十五份遺址。可能是2000多年前新石器時代遺址。文山社大提出多項活動,最後相關單位同意立(疑似十五份發現遺址)碑文以為証明。
巴圖是紐西蘭毛利人遺留歷史古物,當成權杖或武器之作用,長度15公分,網墜則為網魚用具,証明圓山文化到植物園文化之間之新石器時代遺物,約2000前年左右人類曾在此活動。
羅斯福路口天橋上,豎立;景美木見尾四個大字,介紹景美歷史
寶藏巖寺原名石壁潭寺,觀音亭寺,清康熙末年乾隆初年,安溪人在此登岸建寺。後1791年(乾隆辛亥年),1823年(道光)有修建,昭和年間有修復,主祀(觀音佛祖),原內有一觀音亭碑(在壁上),及1791年乾隆辛亥年石柱(兩對),上有一對聯(石壁雲天觀自在,潭華水月見如來),又經擴建,有廟中廟稱號,是台北市定古蹟。
寶藏巖聚落,小觀音山南側,緊鄰福和橋頭北側,為萬盛溪注入新店溪畔,得名於該地寶藏巖觀音亭。寶藏巖前古渡船口
景美溪舊河道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