剩食大作戰leftover food

 食光新主張

Q:從⽣活經驗出發,找出⽇常⽣活中至少三種減少剩食的方法 ?

Q:何謂格外農品?

我們常會看到貨架上整齊擺放著形狀、大小一致的食材,等待顧客選購。為了讓後續販售方便,其實通路商在收購時,就會要求農家淘汰外觀不符合規格的格外品。這些不用的食材除了做成堆肥或飼料外,還可以做些什麼呢?早市或產地的蔬果,有時候沒這麼好看,但價格比較便宜。

現在有許多人改變將食品視為商品的心態,重新思考消費者與土地的連結。面對生產加工、運輸端的糧食損失狀況,臺灣目前有什麼因應方法?其他國家又怎麼做呢?


日本有設計師向當地農家收取無法販賣的格外品蔬果,製成還原蔬果真實顏色的蠟筆。

臺灣有冰品品牌收購農友過熟的產品製作成冰棒,賦予農產品新價值。


吃到飽的飲食文化讓顧客有多元選擇,但也讓我們浪費了超乎所需的食材。依照來客量調整上菜模式,少量多次的補充餐點。


臺灣販售即期品的商店愈來愈多,雖然減少了食物的浪費,但這些食品安全嗎?看懂食物包裝,例如:1. 有效日期Used By 2. 賞味期限Best Before

Q1食品過了有效日期就不能吃了嗎?消費者可透過視覺、嗅覺、味覺判定是否仍可食用。但易腐敗的生鮮食品,雖外觀正常,但就不建議食用了。

Q2我們願意購買快過有效期限的即期品嗎?隨身包奶茶沖泡粉/家庭號奶茶沖泡粉…


日本推出剩食材媒合平臺,用戶月繳固定金額,合作店家提供剩餘餐點,利潤則由店家、平臺仲介共享,並捐款給公益團體。

臺北市忠勤里里長創設的惜食中途島,將蒐集來的食材、麵包集合分裝後,再轉送至各社福團體。


在整個食物供應鏈中,在餐桌上的剩食,是我們最直接可以觀察到的食物浪費實況。請檢視自己與的飲食習慣,哪一種的飲食活動中最容易製造廚餘呢?必須改變“飲食習慣”1. 吃多少,點多少2. 選擇健康餐盤,依份量煮食

必須改變“食材保存與整理習慣”:1. 食材先進先出。2. 增加對食物的認識,正確保存食材。

韓國推行廚餘秤重制,在社區安裝RFID廚餘垃圾桶。住戶傾倒廚餘時需秤重並計算費用,也可讓政府找出廚餘大戶來進行教育輔導。

環保署推動餿水變黃金,在臺中、桃園等縣市推動廚餘生質能源廠,將廚餘處理後用來發電,減少碳排放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Lincoln

 Lincoln